回饋的概念
過動兒1因基因和體質的緣故,天生較不易掌握時間感,換句話說,過動兒們較難在時刻的當下思考過去、放眼未來,也因此他們時常在每一個起心動念的時候,常以非常活在當下2的方式行動。作為過動兒的照顧者們,我們便需要透過各種代償 (compensation) 的方式,來補償他們這部分的困難。 不妨想像孩子天生視力較差,無法看五公尺外的白板上的授課內容,與其責怪孩子為何不認真學習,倘若我們能將白板稍作移動、放置到孩子可看清的舉例範圍內,孩子便能有機會認真學習。這便是「代償」的概念。透過即時的回饋,將一些孩子的未來放到孩子的面前,便能較有效地協助孩子進行較合宜的決策。
如何活用我們對過動兒時時刻刻行為的「回饋」,即是與過動兒們建立關係、進一步協助引導他們的第一步。
回饋的種類
從行為科學的角度來說,回饋可依其性質大致分為獎勵與懲罰兩種(若再考慮「拿走獎勵」與「拿走懲罰」,則加起來共有四種回饋方式)。
常見的獎勵方式如下:
- 言語(如:讚美他的某個好行為)
- 動作(如:摸摸頭、對他比個大拇指、擁抱等)
- 權利(如:週末可以去遊樂園玩,可以在寫完功課之後看半個小時的電視等)
- 物質3(如:點心、飲料、孩子一直很想要買的玩具、零用錢等)
- > 若有在使用代幣制度 (Token system),亦可以使用代幣(如:貼紙、點數、統計好行為的勾勾等)進行獎勵。
回饋的原則
- 獎勵先於處罰
- 過動兒們由於天生自我控制的困難,在生活中往往較一般的孩子更經常受到懲罰。倘若您想幫助他們,一味地增加處罰而沒有正面的回饋,效果不但不好,更有可能造成反效果 (countercontrol)。
- 倘若您在意的是孩子的困難行為,不知該如何獎勵起,不妨先想好您希望孩子用什麼好的行為來代替,並清楚的告訴孩子您的期待,然後開始耐心觀察這個好行為是否出現,以便適時獎勵。在數天至數週之後再開始進行輕微的懲罰(也別懲罰太多,可大致維持獎勵與懲罰的比例落在三比一左右)。記得,無論獎勵還是懲罰,都要先和孩子說明您的期待。
- 維持原則一致
- 在不同的時間點、不同的地點環境之間,都儘可能保持一致
- 夫妻、不同的照顧者之間也儘可能保持原則一致
- 即時給予回饋
- 越即時,孩子越能理解回饋和行為的相關性。
- 經常給予回饋
- 如同作業要分批少量完成,回饋也可以分批進行(如:孩子每寫作業二十分鐘即可以獲得您的小小鼓勵)。作為父母,也別忘了用各種方式提醒自己要鼓勵孩子(例如:在家中各個地方貼上貼紙,只要看到貼紙就提醒自己看看孩子有沒有值得鼓勵的地方)
- 回饋的同時請別忘了具體說明原因(簡短即可,不用長篇大論)
結論
如何好好的給予孩子回饋(尤其是獎勵),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尤其當孩子不斷地出現讓我們苦惱的困難行為的時候,維持耐性更是困難。但也正因此,這件事情需要不斷地練習再練習。由我們先改變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,並耐心等候,孩子的行為才有機會慢慢出現改變。
-
雖然所謂的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(ADHD)」包含有「注意力不足為主型 (predominantly inattentive presentation)」和「過動衝動為主型 (predominantly hyperactive/impulsive presentation)」,以及「混合型 (combined presentation)」,也就是說:並非所有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患者都會有過動的表現,但為了溝通簡明,在此仍以「過動兒」統一稱呼之。 ↩︎
-
《世說新語——任誕》中的故事便是一個非常貼切的例子:王子猷居山陰,夜大雪,眠覺,開室命酌酒,四望皎然。因起彷徨,詠左思招隱詩。忽憶戴安道。時戴在剡,即便夜乘小舟就之。經宿方至,造門不前而返。人問其故,王曰:「吾本乘興而行,興盡而返,何必見戴?」 ↩︎
-
亦有學者擔憂倘若持續使用外來的物質獎勵,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。這的確是值得考慮的事情,但由於過動兒們是特別的族群、其自我驅動的困難導致他們的決策較難被內在動機所驅動,因此尤其需要照顧者從旁協助、加強動機(先不用擔心孩子會被寵壞,無論是獎勵的目標行為還是獎勵的方式,都可以隨著孩子的成長進行滾動式修正) ↩︎